Yahoo Suche Web Suche

Suchergebnisse

  1. Suchergebnisse:
  1.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平马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指示的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精神积极服务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山大学获批建设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广东省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 5月10日基地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

  2. 2024-04-23 [GD TODAY] 5G smart ophthalmic patrol vehicles tour 100 cities from GBA. The "Brightness Tour in 100 Cities" commenced in Shenzhen on April 13, in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ZOC)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Shenzhen Eye Hospital.

  3. 中大简介.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鲜亮红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 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4. 首页 |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工作动态. 02. 2024/04. 我校6项案例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23年主题案例征集立项.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2023年主题案例征集评审结果我校申报的6项案例全部入选立项项目位居全国前列。 18. 2024/03. 中山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 概览
    • 历史沿革
    • 办学条件
    • 学术研究
    • 合作交流
    • 校园开放
    • 文化传统
    • 校园环境

    中国广东省境内教育部直属高校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位于广东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 [40]

    1924年,孙中山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该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由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设有70个学院(系、部),有136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专业学位类别43种;有在校学生65965人,普通本科生33093人,硕士22617人,博士9647人,留学生608人;专任教师4970人。 [1]

    前身溯源

    •原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医科大学。 2000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报国务院同意,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 [2]。 •原国立中山大学

    合并发展

    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新组建的中山大学由石牌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中山大学与里昂第三大学展开合作,并于2005年签署两校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等项目。2012年,两校续签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并在此框架下签署两校学生交换协议、联合培养法语硕士研究生协议及法语专业本科生协议。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7年, 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山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7月,中山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10]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学校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 2016年8月26日,福田人民医院正式纳入中山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体系,并更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60]。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1月,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成立。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8月,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11月,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学成为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创始成员。 [18]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19]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 [21-22]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43]10月21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54-55]11月12日,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这是该校成立的首个学部,也意味着中山大学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2023年1月,中山大学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63]2月8日,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揭牌成立。 [72]3月28日,中山大学成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至此,中山大学七大学部全部上线,标志着中山大学正式进入探索“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阶段。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山大学进行了大约90分钟的访问。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体育馆,马克龙举行与中国青年的见面会,作了简短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临别之时,马克龙留下感言,为中山大学题字:“感谢中山大学的友谊与信任。埃马纽埃尔•马克,2023年4月7日。” [79]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 [84]。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合作中心”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启动 [91]。9月2日,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文学园举行 [92]。9月27日,中山大学对外公布,自2023年9月27日开始,社会公众可预约在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参观校园 [93]。10月6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 [95]。11月12日,中山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预计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 [97]11月15日,中山大学柔性电子学院揭牌。 [98]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 [100]。11月12日,中山大学99周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校园怀士堂隆重举行。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于怀士堂外的草地发布 [99]。12月23日,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 2024年1月4日,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批成果发布会在中大怀士堂举行 [106]。 (图册来源: [99-100])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 截至2023年5月,学校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7个学院,有10家附属医院,开设136个本科专业。 [1] •附属医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5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 [23] 截至2020年7月,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全国高等院校学科评估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970人(其中校本部373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83人、副高职称2216人,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2142人,专业技术人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系列)984人;有院士(含讲座讲授)2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0余人。

    研究机构

    截至2023年5月,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36个、省部级平台241个,学校着力推进理、工、医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学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重点智库、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建设有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 中山大学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是中山大学跨学科实体学术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部分)

    科研成果

    2019年共获得35.59亿元科研经费。“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3项,居全国高校前6位;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二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获资助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十三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44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当前,学校正在加快建设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子谱仪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其中,“天琴计划”2017年获教育部批准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教育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2018年国防科工局批准“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立项,国拨经费5000万元;珠海市政府投资超6亿元支持“天琴计划”载荷研究基地、上山道路及山顶激光测距台站的建设;激光测距台站已建成,将进行首次地月测距工作;深圳市政府已批复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立项,总投资超过12亿元。南海研究院以整合学校海洋多学科群研究力量、支撑海洋学科群发展、促进海洋多学科交叉为目标,并以此为核心联合多方力量建设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珠海)于2018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由珠海市政府6年投资60亿元建设,力争建成为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建成为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 截止2018年底,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共3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0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 截至2019年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7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项。此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珠江人才计划”团队项目27项;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3人次,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32人次。 [25]出版了《全元戏曲》、《全粤诗》、《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清水江文书》和《历史·田野》等丛书和著作。同时在《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 2022年,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牵头,中山大学等国内外23家科研单位合作完成, 发现了β衰变中最强同位旋混杂现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953万余册(件),其中古籍35万余册,碑帖3.8万余件,徽州民间历史文献39万余件,民国时期文献约14万册。数字资源收藏丰富,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其中网络数据库1084个,电子图书254.7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4.7万种,音视频资源15.4万小时。 中山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会员机构,环太平洋学术图书馆联盟(PRRLA)成员馆,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南区域中心,广东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单位。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与高水平大学多层次、宽领域务实合作。学校与2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例如:化学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杰-马里·莱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学莱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与天文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合作体开展战略协作等。

    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拓宽本科国际化办学空间。

    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法国及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

    中山大学共设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个,地理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学校在海外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中山大学毗邻港澳,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机构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台籍学生逾千人。学校与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余个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其中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个获得卓越计划资助的人文社科项目。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于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邀请三地共计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粤港澳高层次科研学术和人才交流平台,为国家及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与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校际合作发展长效机制;此外学校与港澳台高校积极开展师生交流项目,每年邀请港澳台师生近千人次到学校参与交流学习活动。

    2022年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计划5至10年内将该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2023年9月27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参观的预约通道,预约成功后入校时段为当天9:00-11:30或14:30-17:00,寒暑假期间开放参观安排另行公告。

    如遇校内调休调课、重要校事活动或极端天气等情况,将暂停校园参观并另行通知,当天已预约名额自动失效。

    形象标识

    •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吉祥物

    精神文化

    •校训 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 •校友之歌

    中山大学共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总面积达9.15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广州、珠海以及深圳。广州校区南校园占地1.239平方公里,广州校区北校园占地0.208平方公里,广州校区东校园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区占地3.143平方公里(选址红线面积)。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占地面积:1.239平方公里(1858.5亩)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逸仙学院、体育部、艺术学院。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208平方公里(312亩)

  5. 硕士招生通知. 2024/05/08. 中山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2024/03/13. 中山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 2024/02/23. 中山大学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公告. 2023/12/18.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山大学报考点4413 ...

  6.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2024年以“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拟补录取名单的公示. 04/30. 数学学院关于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中山大学2024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接收院内调剂的公告. 04/17.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补录公告. 04/02. 中山大学 ...